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政务要闻 > 媒体聚焦

“产城人文”融合绘新景 重塑城市发展新能级 我市多维发力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“南昌样板”

发布时间:2025-07-01 22:49:40 来源:南昌日报 浏览量: 字体:


航拍下的高楼、绿树、大桥、水、山、快速路绘成一幅美丽南昌画卷。洪观新闻记者 杨紫韬 摄


南昌瑶湖科学岛一期项目——南昌实验室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。

  洪观新闻记者 魏勇剑 摄


    赣鄱大地上,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,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城市空间重塑。

  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,南昌正以“破题之势”构建起“城与乡、工与农、产与居”协同发展新生态。

  当红谷滩区的临江大楼玻璃幕墙倒映着滔滔赣水,南昌县的智慧农田里传感器记录着稻浪生长;当农民加入合作社分得产业红利,市民享受智慧城市便捷公共服务……这片土地正向着产业、空间、文化、生态全方位重构的更高层次迈进。

  

  “多极支撑” 驱动空间重构

 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,位于南昌高新区的南昌瑶湖科学岛建设工地上,塔吊挥舞着钢铁巨臂,混凝土搅拌车穿梭如织,建设者们头戴安全帽,在金属框架间忙碌不停。这座占地面积为5.3平方公里的“岛屿”正以“三天一小变、半月一大变”的建设速度“拔节生长”。

  作为我省打造中部科创高地的“头号工程”,这座三面环湖的生态半岛,承载着革命老区科技突围的雄心。

  与南昌瑶湖科学岛火热建设场景交相辉映的,是南昌高新区的“硅片到终端”全产业链布局,是青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园里年轻的创业者们正用代码勾勒未来,更是南昌市人力资源特色产业园“提速”新经济的实践——这些热火朝天的场景,是南昌打造“一江两岸、多极支撑”空间格局的生动注脚。

  南昌县向塘镇的转型之路十分精彩。依托江南最大货运编组站建设南昌国际陆港,从铁路货运到助力全省企业“跨山越海”,成为“十四五”首批国家物流枢纽之一。其周边遍布国内外知名货运企业,已形成“货运代理+物流基地+铁路口岸”的产业集群,带动周边乡镇向物流产业转移。

  为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,南昌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,构建“一核一带两翼,一湖两屏五田”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,促进大湖、大城和谐共生。围绕“东进、南延、西拓、北融、中兴”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,南昌大力构建“一主四副,揽山伴湖,拥江发展,组团布局”的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,优化建设用地结构、产业空间布局,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。

  数字赋能

  助力三产融合

  初夏的南昌县冈上镇,千亩高标准农田里,无人插秧机在GPS导航下整齐作业。

  这片由2000块“巴掌田”整合而成的“万亩方”,是南昌多措并举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缩影——2017年以来,我市建成高标准农田超260万亩,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,年产粮食达42亿斤,“赣鄱粮仓”的地位持续巩固。

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,更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:在南昌县稻米产业园,围绕优质稻主导产业建设的各类配套设施让产业矩阵全面铺开。而产业链的延伸让农产品价值倍增:江西煌上煌集团打造的“从养殖到餐桌”全产业链,年销售额数十亿元;汪氏蜜蜂园构建“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带动蜂农增收;南昌县“稻渔综合种养”模式实现“一亩双收”,亩产效益提升3倍以上。

  数字技术正重塑农业生产方式。在安义县智慧农业示范园,手机App可远程控制水肥一体化系统,大棚内的温湿度、光照等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;在进贤县李渡镇,“数字农田”项目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土壤墒情,指导农户精准灌溉。这种“科技+农业”的融合,让传统农民变身“数字新农人”。此外,全市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5000余名,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20亿元。

  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更为关键。在南昌,18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3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成的强大矩阵,正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——这些数据背后是南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坚实步伐。

  要素激活

  推动机会均等

  在南昌县莲塘一中教育集团,城乡学生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课程同步。该集团通过“1+N”帮扶体系推动师资流动。目前,南昌市共成立63个义务教育集团和50个城乡发展共同体,分别覆盖全市276所学校和106所乡村中心学校,“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”的承诺正在兑现。

  南昌不断优化就业服务,通过升级集岗位推荐、技能培训、维权保障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,开展各类招聘活动、技能培训。如今,南昌已建成499家就业之家,形成特色服务网络:南昌县、进贤县、安义县瞄准产业发展需求,通过就业之家送岗位、送培训,引导本地务工人员就地就近就业;南昌高新区为保障园区企业用工,定期开展“云上访企”直播;东湖区、西湖区和红谷滩区围绕商贸圈,重点保障商贸经济体急招和零工需求;湾里管理局依托旅游产业,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。南昌推动实现就业机会公平,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步伐铿锵。

  在湾里梅岭脚下,明清风格的民宿群错落有致,让游客在百年古宅里体验茶道非遗;遍布街头巷尾、公园景区的“孺子书房”24小时免费开放,为市民提供静谧的阅读空间和文化浸润的场所,成为彰显城市文化温度的重要载体。

 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、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等经过保护性开发,既保留了历史风貌,又注入了商业活力与文化创意,成为市民和游客体验南昌风情的网红打卡地,让城市文脉在传承中创新发展。

  从梅岭叠翠到赣水长流,从千年古阁到现代新城,如今的南昌正以“产城人文”融合为笔,在赣鄱大地上书写着城市发展的新篇章。这座兼具历史厚度与创新活力的城市,正通过全方位的融合重构,向“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”目标迈进,为中部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“南昌样板”。


分享
打印此页|关闭窗口
微博
微信
抖音
掌上红谷滩
Baidu
map